亚里士多德:缺德的人不是坏人,而是不幸的人
来源:思庐哲学,ID:SiLu-philosophy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是一位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他的著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几乎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的学科系统。
亚里士多德原本是亚历山大的老师,后来去柏拉图学院像柏拉图学习,由于哲学理念的矛盾,柏拉图认为真理在于天上的理念世界,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也可在现实经验中被窥之,于是说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后就离开了柏拉图学院。在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由于他喜欢一边散步、一边教学和讨论问题,于是他成立的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如此博学得益于他对世界的好奇,他特别想要了解一切事物的运作原理。他甚至对鸡蛋如何变成小鸡?乌贼如何进行繁殖?为何橘生南为橘,生于北为枳?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很好奇。
当然,亚里士多德最关心的问题是人如何能过上好的生活?对于他而言,哲学是实践的智慧。以下是他考察的四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1. 人如何才能快乐?
2. 艺术是为了什么?
3. 交友是为了什么
4. 如何在这复杂的世界里传播真知灼见?
1. 人如何才能快乐?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致力于找出使人们生活的幸福或不幸的因素。人们想要得到幸福的生活,一个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德性。德性是真正幸福的人都拥有杰出的品性,即卓越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为他所认可的一些重要经验领域给出了它们相对应的德性:
亚里士多德观察到,每一个美德都处在两个恶习中间,他认为德性是两种极端间的“中道”。比如他说在谈话方面的德性——机智,是滑稽(buffoonery)和粗鄙(boorishness)的中道。
注意,知道如何与他人良好的沟通是幸福生活的关键之一。有的人将自己的不幸归因于自己缺乏幽默感、毫无贡献、气量狭小。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幽默过头了,比如有些小丑们就不放过任何一个说笑的机会,为了取悦他人,他们不惜说一些低俗、不入流的话。而有德性的人则懂得中道:机智并懂得分寸,不会为了取悦他人而低三下四底说些不入流的话,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情境中说适当的话。
既然德性是人们幸福所必需的必要品性,那么德性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可养成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可以通过后天养成“德性是习惯的产物”。德性的养成需要我们后天付出的很多时间精力来细的,因此要不断锻炼、实践。
因为德性是人们幸福的必要品性,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缺乏德性是非常不幸的人。亚里士多德有个在我们今天看来非常奇怪的论点:“缺德的人不是坏人,而是不幸的人”,因此我们不应该责备缺德者,而是要为他们选择良师益友,指导他们走向正途。这似乎继承祖师爷苏格拉底的观点“无人有意作恶”,作恶是因为那个人无知,所以我们不应该指责作恶者,而是通过传授给他们正确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走向正途。
2. 艺术是为了什么?
戏剧在是古希腊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亚里士多德为“如何创作优秀戏剧”写了《诗学》。书里提出了许多非常棒的建议,例如:
(2)运用“发现”:主角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是灾难的那一戏剧性时刻。
(2)裨益之友谊:出于战略考量,大家在乎的是对方能否给自己带来利益。
(3)真正的友谊:我们为了对方本身像关爱自己一样地关心对方。
-版权声明-
图文仅供思考与交流,感谢作者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小编处理。(联系、交流、合作请加编者微信ding0001)